古典中式——岭南园林


  传统岭南住宅庭园充分利用建筑及围墙来防御台风的侵袭。在庭园中掇山理水、栽种植物可以改善庭园的小气候,营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岭南庭园的建筑布局注重通风、散热,住宅平面因应朝向,采用前低后高,前疏后密的方式。如顺德清晖园,进园后首先是疏朗开阔的矩形水池空间,接着是栽种植物的铺装露地,最后是类似于巷道的住宅空间。同时,把庭园的主体建筑——船厅布置于水边、露地之间,使其享受最美好的景观。另外,连续相通的敞廊布置也是岭南庭园结合气候条件布局的特色之一,曲折的敞廊把庭园内的厅堂、阁舫、亭榭连接起来,既解决了遮阳、防晒、又可以达到划分景区、增加空间层次和丰富景色的目的.如可园的建筑物沿庭园周边布置,并用敞廊连接,形成“联房博厦”之势。即使是在刮风下雨的天气里园内的交通也不会受阻,而且庭园周边建筑产生的大片阴影还可起到遮荫避日的作用。



  岭南的庭园中也少不了人工建造的水池或因借自然水景。传统岭南庭园中的水池多为几何规则型,并且水池的边缘笔直干脆,没有过多的装饰,其中原因有其一是岭南庭园空间较小,所筑池面不大,直立式池璧,既节约用地,又对在岸边修筑的建筑起到基石稳定作用。在水面不大的情况下,显得水域宽畅。其二是岭南多雨,尤以夏季暴雨为害,气候潮湿又易生蚊蝇。岭南地区多为质松红砂砾岩土,雨大易被冲刷,造成崩塌泥泞,采用整齐的水池护岸,既能护土,又利于庭园理水疏流,避免雨后泥泞和滋生蚊虫。


  岭南石材有密实的花岗石和疏松的红砂石.前者特点是坚硬,不吸水,但蓄热系数大,被日晒时,吸热多,吸热后表面温升高,散热又慢。后者特点是蓄热系数较小,被日晒后吸热不多,表面滠压度不高,且易加工。防水、耐用性不如花岗石,但优于木材。岭南造园者抓住此特点,多处使用红砂石.如大门入口门套、外墙下部墙体、廊柱(柱基用花岗石)、地面等都使用了红砂石。既可防水,又可防热,也有一定的耐用性。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岭南园林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


  岭南天气闷热少风,水面清凉、透气,且湖泊众多,终年江湖水暖舒适,岸线绿荫可人,驾舟作楫方便,故岭南人亲水近水,喜欢水上游览活动。南越王御花园水面虽不很大,但珠水近在咫尺,十分有利于划船荡桨,丌展水上游赏活动。每年端午人们都戏水竟渡其间。明代广州荔枝湾一派水乡风光,黄昏归舟,渔歌互答,“荔湾渔唱”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清道光年间的名园“海山仙馆”池广园宽、微波渺弥,长年可泛舟游玩。私家花园小画舫斋的主楼“船厅”、码头常泊有自家所置的舢船、游艇。难怪广州人喜乘各种海鲜虾艇、紫洞艇、粥艇、花艇等船只“游河”消遣的活动项目历代不绝。


  由于岭南人特别酷爱水上活动,因此岭南园林建筑也常与水面结合。在岭南的园林或庭园的造园中,水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几乎所有岭南园林的造园中都少不了水。而岭南园林的理水又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与江南及北方园林的迥异。


  江南私家园林则多采用人工模拟自然山水野趣的形式,水体因势而曲,随形作岸,曲折婉蜒。通常是聚一较大水域为主景,同时分出数处小水域为次景,创造曲溪环绕的景致。
岭南庭园的水池多用规则的几何形式,一般为人工造池,有方形、矩形、曲尺形、半月形、多边形等,这种几何形的水池,成为岭南造园的一大特色。
岭南园林的几何水池造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形成了独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器。陶器表面大多匝印有方格纹、菱形纹、曲尺纹、圆形纹、米字纹、水波纹等纹饰,岭南地区是当时几何印纹陶器是最发达的地区。当然,岭南庭园中几何形水池的运用也跟庭院建筑围合的空间几何限定有关,规则形的水池设计最容易与建筑几何空间协调。
空间是庭园艺术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它通过划分、组合、联系.转接和过渡等手法来取得艺术效果.对空间划分来说,要求是既隔又连,灵活通透、富于变化.而空间的形状、大小、开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使之产生一种连续的节奏感和协调的空间体系。
岭南庭园多在不大的范围和有限的空间内经营,因此造园力求通过空间的组合对比和渗透而获得层迭错落和曲折迂回,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岭南庭园常以建筑物、连廊和墙垣把园分隔为若干个庭园空间的布局方式.特别在较为大型的庭园中,由于空间关系比较复杂,则往往划分出几个大的空间区域,造成园中有园的局面,各部分之间虽然相互连通,但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庭园空间也常利用两个相邻空间内的景物.彼此渗透,相互因借的方式,造成一种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变化绝妙的局面。通过连廊、洞门、漏窗,从一个空间窥视另一空间内的景象,如可园的“壶中天”月洞门,使人感觉洞门内是另一番天地。这种借景、对景的运用能产生引人入胜的诱力,景物处于门洞或窗口的中央,看上去就像一幅图画嵌于框中,使园内处处都是“尺幅窗,无心画”。
岭南造园中为了使庭园空间增大,还采用“隐蔽边界”、“夹墙翠竹”、“流源无尽”等手法。在庭园外围界墙上设两层墙,形成一小空间,并在内墙上开洞门和漏窗,使人感到园外还有空间。如可园可湖边上的双层围墙。或者在墙与墙之间种上翠竹,既不占用庭园的面积,又能控制它的生长蔓延,兼且可以拂挡园外的尘嚣,一举三得。而水流、道路则隐蔽尽头,使其有延伸感,以造成来源去路、分支别脉的感觉,如园中一弯溪水,曲折婉延,尽头处使其绕过乱石,悄然逝去.池水虽是尽头,却仍使人依然觉得淙淙流去而无尽头.如梁园中的水池尽头置一小桥,使人感觉桥的另一边还有水域。石桥造型也考究,半圆形的桥洞刚好与水中倒影合成一整圆。总之,岭南庭园的空间组合相当灵活,它不受轴线或几何图型的限制,随着地形或环境的变化,灵活地创造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庭园景观。
岭南传统庭园的建筑院落空间实际上也是生活空间,它不同于江南庭院园林中往往将居住空间与园林相对分开的布局方法。这与岭南的文化背景和造园的思想立意有关。江南园林受传统的儒、道、禅文化的影响很
重,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而岭南人追求生活的真实,关注现实和身心的体验,不停留在表面的矫饰和虚幻的优雅上。“不为无用之高谈空论”的思想渗透在百姓的价值观、可园之“狮子上楼山”审美观以及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因而岭南园林受商业实利思想的影响,强调园林的随见性和环境的怡人。住宅庭园的造园更是与门常生活联系密切,讲求实用性,注重园林的经济、适用;布局的便捷、旷朗;装饰的平和、通俗;园景的自然、实在。园林空间将日常功用与悦目赏心有机地结合起柬,达到雅俗共赏。
园林的实用性还表现在园林建筑功能的多重性上。庭园的面积与住宅主体的面积基本上成正比。并不是一味的贪大求阔,而且庭园建筑常有多种功能,如厅堂、书斋,既作会客、宴请场所,又可作为观赏佳地。甚至叠山、理水都多一些实用的色彩。可园中的“狮子上楼山”就是与建筑楼台结合的范例,叠石艺术与具有实用功能的楼梯结合,使狮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岭南文化的务实性,体现在其园林使用功能上,便是注重现实的“适用为度”及“适时为变”。岭南开发迟于中原,一度被视为荒蛮之地,朝廷常用于贬官迁民,因此各地州府园林虽时有官治,但多属地方民办促成.其中建筑虽不少,但多精心构筑,简而得宜,营构之费,或为州府、或为民间助捐,或为贬官仕人自资,所用不多,适得其用、恰得其位,而少有铺张。州府园林的历代经营更以“与民共乐”为本。韩愈游历阳山城北山水时,已有“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之旬,岭南州府园林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纯朴务实、适用为度、官民共享的功能意义。
别具风格的植物景观


  在地域性特征中,最容易体现出地方特色的就是当地的植被和植物景观。岭南传统庭园中植物景观的营造独具风格,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的植物配置风格迎异。由于岭南是著名的水果之乡,岭南佳果自然成为注重实用性的岭南人在庭园栽植的骨干树种。种植形式或孤植于建筑一旁庭院的旷地中,或对称、拟对称地布置于院落的边角、道路两旁及其他一些空间场地,不少还在基部围以树台,如可园绿琦楼前规则形花基上的石榴树。这是由庭园的规则式布局及有限的面积所决定的。
岭南庭园面积较小,用于绿化的空间也就很有限,盆景、花台等形式的应用可以方便、灵活地美化绿化庭院,适应于园林中的静观赏景,又丰富了小庭院空间层次趣味。岭南地区气候湿润多雨,植物生长旺盛。花台、花基可以适当控制植物的旺盛生长,同时也使庭园干净整洁,避免了常年雨水冲刷带来的泥泞。庭园中的花台多为规则式,饰以独具地方特色的山水、花鸟、人物的泥塑、隐雕或绘画等图案,传神达意,体现了岭南造园的务实求效、灵活利用空间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