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庭园特色实用要素


2.1石灯笼
  石灯笼源于中国兴于日本。石灯笼最早雏形来源于中国供佛时点的供灯,具有“立式光明”的含义。在日本石灯笼最早出现于奈良时代寺院中,保护寺院灯火。安土桃山时代用在庭园装饰,模仿古刹神社的肃穆清静。石灯笼从上至下包括:宝珠、笠、火袋、中台、竿、基,其外形由模仿逐渐创新,并随着从照明到装饰的用途改变而出现多种样式。例如,雪见灯笼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样式,外形优雅,主要是观赏灯笼上堆满白雪的美丽景观。

  
2.2逐鹿
  逐鹿在汉语中又名添水、僧都,是日本庭园中的竹制水装置。两个竹筒通过杠杆原理形成逐鹿装置。输水竹管流水进入蓄水竹管,当竹筒蓄满水后由于重力和杠杆原理向下翻倒,将水倾泄进洗手钵,竹筒又会随后翻转翘起,并敲击石头,发出清脆的声音,循环往复。最初,敲击石头的声音可以使庭院的鸟群惊飞、野猪逃走,起到驱赶的作用,后来作为增添庭院趣味声音的装置,并通过竹筒击打石头和水流的声音起到净化心灵,使人达到禅思的境界。


2.3手水钵
  手水钵即洗手和漱口用的石盆,高的称洗手钵,矮的称蹲踞,自桃山时期开始广泛出现在庭园中。为了使用方便,通常与周围的打水、洗手和站立的役石一起组成。手水钵经历了围石-单个洗手钵——蹲踞石组的漫长历程。手水钵是茶庭中的必备道具,用于茶道礼仪和园林小品。茶客进入茶室前用长柄水勺在手水钵舀一勺水净手,表示洁身。盛水的手水钵是整块石块打凿砌成,手水钵周围配置实用功能的石块:正前面铺站立的前石,左面夜间放灯烛的手烛石,右面冬天放热水桶的汤桶石,周围泄水之用的碎石称为水门或海,用来泄水,正中是遮盖水琴窟口的几块卵石。

  为了时刻提醒参茶者淡泊人生, 有些茶人用古钱形状的洗手石钵,巧妙运用字的结构艺术,周围雕刻去掉“口”的“知足常乐”四个文字,中间方形盛水池代表 “口”,昭示禅宗教谕直截了当表明人的生活心态。手水钵是日式庭院的典型代表,作为传统日式水景追求以简单元素创造心灵沉静的效果,流露出浓郁的和风气息,反映了主人的细致周到与平心境,适合在小型庭院的花园运用。

2.4水琴窟
  早期利用装水或装粮食的陶罐器具倒置,埋在踏脚石与手水钵中间泄水水门石的土地下面,低端泥土封闭,顶端挖直径大约2cm的洞,用3-4稍大的石块盖住,用作排水系统。当洗手钵的水溢出,周边的水门石汇集通过孔洞滴进陶罐,产生叮咚的击水声,像铃声或日本琴的悦耳声音。在器具一侧一定高度的位置设排水管,确保陶罐里面水位不会过高。器具的形状、材质会影响水声的音质,江户时代进行改进,使水滴滴进陶罐声音更加动听在手洗钵洗手的动作就好像在弹奏“水琴窟”,水的声音随着洗手用水的多少和进程而变化,洗完手后水声也很快的会消失。
  现代的水琴窟多样化,材料采用金属,其位置不一定在水手钵的旁边,可单独形成观景、听声的景物。另外,水也可以持续不断的滴落,有些水琴窟还放置了一根小竹筒作扩音器之用,使人们听地下传来的水音、放松心情,感受到其中的禅意。
2.5园路
  飞石从桃山时期开始出现在茶庭园,用作园路,一方面避免泥土弄脏客人的鞋,另一方面也保持了茶室的干净。在露天地面上铺设飞石,石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增加行走的趣味性,会在人们行走方向的分歧点或适当的位置布置圆石、石条、瓦片、磨盘等踏分石,增加整体的节奏感,使庭院的置石布置妙趣横生。飞石根据组石数量与交替形式形成了二连打、三连打、千鸟打、四三连、二三连、雁鸣打等一步或半步的铺设规制。飞石园路的设置形式反映了主人的自然观和沉静寂寥的美学世界,客人脚踩飞石可以领略主人的心境。

  飞石的特点是单独石块的组合,而敷石则是范围铺设形成一定的场地。在敷石园路范围中人们可以自由、安全的行走,不必根据石块的间距调整步伐。敷石分为切石敷、玉石敷和寄石敷三大类。玄关或门的周围将板石切割拼凑铺设成切石敷,在自然风情的庭院内自然的铺设卵石而成玉石敷,不同大小的切石与卵石混合铺设成寄石敷。

2.6竹篱
  竹篱是一种用树枝及竹子编织,具有恬静质朴的风情和独特的美感。在桃山时代茶道文化的兴盛下而发展起来,根据是否看到后面景物一般分为透垣和遮蔽垣两类。功能上主要是分隔或围合封闭空间,例如,外庭院的界篱,茶室旁的侧篱。竹篱的名称多样,主要是依据形状、最初出现场地地名,例如,方格竹篱、光悦竹篱、金阁寺竹篱、沿津篱等。当今在日式庭园中竹篱不仅用原生竹,还采是铝制或塑料制的人工竹,主要用作庭园的周边屏障。

2.7石桥 
  日本庭园中有石桥,土桥,木桥。其中有特色的以石桥居多,被称为是通往醒悟世界的桥。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石桥的寓意越来越淡薄,然而在创意上却越来越新颖。比较典型的是德岛县德岛市旧德岛城表御殿庭园的石桥,10米长石,以3:7的比例断开,让巨大的石头看起来轻快了许多。